小白求学记 > 语文 > 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思
小白求学记 > 语文 > 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思

〔鉴赏〕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,是古代论说文的一个显著特点。这在先秦散文中表现得最为突出,有的围绕一个中心,通篇设喻,有的开篇第一句就设喻,然后才引出本意。这个传统手法,为后世历代文人所继承和发展,魏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 (下简称《谏疏》)就是一个范例。

《谏疏》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,文章提出“十思”,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,中心意思是要他积德行义。但是文章开篇并没有把这个中心论题直接提出来,没有谈国,也没有论政,而是先设置了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: 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 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”,然后才引出本意: “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”。接着以一个“凡”字,囊括历史的教训,言守成之君因为既得志而极易纵情傲物,丧失民心,自然引出“十思”——人君“积德义”的具体内容。全文因论设喻,以喻明理,顺理成章,堪称历代谏书中的佳作。

魏征为了让唐太宗接受自己提出的“十思”,就先得把“积德义”的道理讲清楚。但光讲这个道理嫌抽象,不易使对方理解和信服,所以便借助了比喻。事实上,比喻的恰当运用,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,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,用比喻来说明道理,等于结合许多经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。君与民的关系很抽象,但用舟与水的关系一比,就很形象,很明白,就会令人深信不疑。设喻可以明理,这是显而易见的。

设喻明理,贵在一个“巧”字,刘勰所谓 “喻巧而理至” (《文心雕龙·论说》),说的正是这个道理。《谏疏》运用比喻之巧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,下面主要就文章开首一段作一简单分析。

收藏
评论

热搜排行榜MORE+

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192号

Copyright ©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

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备案号:苏ICP备14016065号-6

小白体育

极速直播

投诉
回到首页
投稿
回到顶部